close
恆星的誕生
                                                                               
在晴朗的日子裡 仰望夜空
滿天的星星中 大部分都能自己發光
這些星星我們稱為恆星
而太陽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
但是恆星並不像它的名字一樣永恆不變
而是像人類一般
在誕生後 會慢慢演變成長 最後也會死亡
只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 壽命大概有一百億年
跟人類的壽命相比近乎永恆
                                                                               
當太空中一團由氣體和塵埃所組成的分子雲(星雲)
受到撞擊或銀河旋轉的影響
使星際物質開始旋轉 並向內收縮
當氣體越來越緊密
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
成為恆星孕育的搖籃
                                                                               
當分子雲不斷的收縮
雲團核心溫度不斷的升高到一千萬度以上
恆星的中心開始核融合反應
核反應所產生的熱壓足以抵銷物質向內收縮的重力
可以維持體積、光度皆穩定的狀態
便進入主序星階段
恆星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主序星的狀態中
而這些主序星最後會如何演化關鍵在於恆星的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量)
乍看之下 大質量恆星含有較多的燃料
似乎也應該活得最久
其實 質量為太陽幾倍大的恆星
就像一個家財萬貫的敗家子
亮度越亮  燃燒的速度較快  壽命也比較短
質量與太陽質量相當或更小的恆星
像個省吃儉用的鐵公雞
質量越小 壽命越長
例如 太陽的壽命預估為100億年(目前已過了約50億年)
質量為10倍的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則只有1億年
反之 質量僅0.2倍的太陽質量的恆星可長達一兆年

主序星後的演化

恆星在主序星後的演化仍與質量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們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恆星質量<0.4倍的太陽質量
歷程:主序星→白矮星→黑矮星
小質量恆星核融合反應速率緩慢 生命期非常長
有些星體質量太小 甚至無法產生核融合反應
無法達到主序星階段
只能靠重力收縮的能量發光
當能量耗盡後 形成黑矮星
                                                                               
第二類:0.4倍的太陽質量<恆星質量<8倍的太陽質量
歷程:主序星→紅巨星或超巨星→行星狀星雲→白矮星→黑矮星
以太陽為例
當太陽開始邁向死亡時
體積會膨脹成現在的一萬倍
顏色也轉變成紅色  成為紅巨星
到時候連地球在內所有的地內行星都會被吞沒
之後再慢慢的收縮而變成白矮星
白矮星密度非常高
達1立方公分的質量高度1千公斤
最後慢慢演化成黑矮星步向死亡

第三類:恆星質量>8倍的太陽質量
歷程:主序星→超巨星→超新星爆炸→中子星或黑洞
高質量恆星經過短而璀璨的一生
最後急速的收縮以爆炸來結束一生
而超新星爆炸所發出的亮光相當於十億顆太陽
並將星球物質以接近光速向四面八方發射
最後遺留下來的核心成為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的密度比白矮星更高
而黑洞則是體積無限小而密度無限大的星體
連光線都被吞沒
所以我們看不見黑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e7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